• [

    贴图

    ]

    小资情调

    本帖最后由 cleandj270 于 2012-4-15 08:07 编辑

    小资情调
      小资:活在资与不资之间

      在这个小资的时代,我越来越觉得彷徨,我努力地想把自己变得小资一点,却发现本质上自己还是个农民,无论再怎么装扮,农民还是农民。

      ———编辑人语

      虽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没有资产阶级,但并不妨碍我们拥有庞大的“小资”群落。

      他们追求生活品质,有目标,但没理想;接受新鲜事物快,甚至制造流行,但缺乏社会责任感;个性化,有点偏执;注重个人享乐,特别是文化方面的享乐,有品位地进行文化消费(纯物质消费在当代已不能成为“小资”)。

      没人骂小资,除了我们自己

      ———小资人语

      《格调》、《恶俗》一流行,中产阶级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也被骂得差不多了,但还没什么人骂小资,除了小资自己。

      也许雅皮士是个更明确的概念,让你立刻想起白衬衫黑裤子,在城里租房子住的那些人。但“雅皮士”有股沾沾自喜的劲头,不像小资这么谦逊、模糊,对谁都不苛求。月薪3000或20000都可以是小资,只要你愿意。小资不是一个阶层,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心态,一个标准。自称小资,言外之意是,最好是别归类,一定要归类的话,我不是中产阶级,也够不上雅皮,勉强算小资吧。

      在中国,中产阶级刚一出现即遭痛斥,其实很多属性还不确定,小资的标准也是流动的,常常“在似与不似之间”,非要说出来只能当作打比方:

      住或者向往住现代城。时髦的soho概念,澳洲设计师的简洁设计,在京城的超然地位及相应的不菲价格,都成为追求的理由。是,比现代城离国贸更近、位置更好的阳光100在房展会上的均价才7100,比现代城便宜至少三分之一,但现代城的形象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在广州,近似的选择有丽江花园。虽然价位相去甚远,骨子里是一回事。顺便说一句,对物美价廉的不屑也是小资的特征之一,要的就是贵,而且贵得看不出来,这叫做“平凡中见不平凡”。

      在宜家或挪亚家买家具。就是那种木头和布露出纹理,色块又大又单一的北欧风格。比正经的好家具便宜,又还维持一个风格,于是正中小资下怀。谁说宜家不值那个价钱,最初的轰动过后就被冷落了?那是打着算盘过日子的老百姓,小资们自会捧场。小资到小资家做客,往往眼前一亮,“哟你这灯是宜家的,窗帘是宜家的。”不熟,看不出来?你不是小资。

      没事去星巴克泡着,有事去罗杰斯泡着。半工作半娱乐就去Friday。价廉物美的小中餐馆是不在考虑之列的。虽然口口声声不爱吃西餐,也齐声痛骂Friday又贵又难吃,但仅仅为了Friday的调酒和罗杰斯的灯光都是值得的。更不用说星巴克扑鼻的咖啡香,小餐馆里的油烟气怎么比呢?在量少而精的原则下,小资们都不算胖,出于维持身材的心理,小资们(无论男女)齐声推崇日本菜。

      与小资们在打车、喝咖啡上的慷慨相比,买衣服的开支实在不算庞大。太贵的品牌粗俗,太廉价的品牌粗糙,最好是适中又耐穿的。像小资这个称呼一样低调,我们只穿黑白灰,极简的款式。不管潮流怎么五彩缤纷,我们不为所动。小资们很少心血来潮地去买衣服,被人嘲笑是至大的噩梦。

      旅行,第一不跟旅行团,第二不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基本上还是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和在家一样,睡到中午起床,看一会儿酒店里的HBO,天一黑就如鱼得水,一头钻进本地最出名的酒吧,讲段子。无论男女。为这方面的才华和幽默倾倒。(没有比这项娱乐更甄别同类的了)一连三天泡在同一家酒吧,不作他想。然后心满意足打道回府。旅行一圈回来就晒黑了的绝不是小资。

      嘲人和自嘲。笨一点的,土一点的,我们一眼就看得出来,但还是满面春风,不露一点痕迹。我们只是悄悄地划一道线,区分同类和异类。对自己,我们嘲笑得更厉害。我们读一样的书,看一样的戏,传播相似的笑话,贩卖差不多的思想,忍受同样的孤独。我们发不了大财,但衣食无忧;我们有足够的小聪明,但缺乏大智慧;我们梦想生活在别处,但心知别处也不过如此;我们把“没有灵魂”看作最大的贬低,但自己也禁不住怀疑自己;我们渴望爱情,但缺乏孤注一掷的勇气……在南方的一本小资杂志上,一个作者给自己取的笔名就叫“小资”。

      我不是小资,

      我心目中的小资是这样的

      ———非小资人语

      每个小资都是一把锋利的刀,在刀光剑影的职场里轻巧地跳上跳下,与每一个敢于出现在她们面前的人轻易过招。

      小资们窝藏在办公室里小鸟依人,在每一个笑不露齿的表情后面明争暗斗,一笑倾城,二笑倾国。她们也绝不是石头一块,而专门在电影电视剧的时间里大掉眼泪,气势磅礴,犹如天上之水一泻到海,足以再掀翻一艘泰坦尼克。

      小资们的衣柜是世界名牌的集散地,而她们的时尚原则是:穿过一季的服饰必定被抛弃。幸运的是衣物们一般比男友存在的时间稍长,不过肯定比不上化妆的时间,她们喜欢这样并乐此不疲,每天包装在各种香氛和职业装里想像着豪华别墅和宝马跑车,每年看将近一吨的时尚杂志并为每一条皱纹大呼小叫,在剃掉腋毛的同时剃掉青春。

      小资们每天的出行让1.20元的出租车找不到感觉。对于她们而言冬天还是裙子的季节,因为把她们暴露在屋外空气的时间比小资们努力工作的时间还要少,请记住,这不是享受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虽然这个小资的手包里只有手机和手纸。

      小资们是天底下最讲理且最有理的人。大凡需要锻炼自己的口舌之徒一般都选择白领小资过招,用以判断自己的水平。小资们则相对简单的把你所有的理由化于无形,其轻描淡写的态度总让人快速失去自尊心。

      活在资不资之间的小资女人

      ———小资男人语

      小资女人从学校出来已经三两年,有一点资历,有一些钱。有一点自信,有一些茫然。小资女人的工作已经走上正轨,早就没有了当年的生涩和稚嫩。可是升职总是那么难,不知熬到哪年才有出头之日。顶头上司快三十了,位子把得牢牢的,也看不出有任何想回家生孩子的迹象。而刚从学校出炉的新鲜人,一个个龙精虎猛,对自己虎视眈眈。想去读个研究生或MBA后再战江湖,提高学历的含金量,职位收入立马不一样。但又觉得自己也算一小小主管,业绩来之不易,岂能轻言放弃。患得患失总也拿不定主意,光阴又蹉跎。

      小资女人能赚会花,虽然钱不太多,但也决不会亏待自己。这几年出国游热起来了,小资女人一般是拿不出多少积蓄的,要赶上这个潮流,只能去个近一点的地方了。于是到韩国三日游,没想到去时高高兴兴,回来后唏嘘不已。以前总听说韩国女孩子大饼脸,眯缝眼,那是老黄历啦。你看汉城街头的女郎,薄施粉黛,时髦可人。一个个好像都是刚从《瑞丽美丽先锋》里走下来的。其实细想一下,人家的容貌也并不见得有过人之处,只是那种普遍的恬静温柔的气质,那种平和从容的神情,令人震慑。而在我们这个城市里,到处都有女孩子在咋咋呼呼,每天奔忙于职场中,永远心浮气躁,气急败坏。唉,一样生活在现代都市里,气质怎么就有天壤之别,想想就觉得郁闷。

      小资女人年纪说大不大,好歹还能勉强自称女孩;说小又不小,楼里的小朋友谁不喊你阿姨。更有那些好事的亲戚,动辄就要关心起你的终身大事,并婉转地提醒你有机会得抓紧了。其实从没觉得嫁人有什么不好,可是关键是要有人肯娶啊。糟糕的是差不多年纪的男孩子玩兴正浓,没有一个想结婚的。年纪大些的又担心有代沟或前史太复杂。身后虽然追求者不少可没一个有感觉,看得上的早被人捷足先登,有条件好的要来相亲又怕把自己给卖了。真是高不成,低不就。

      小资女人就这样地生活着,感觉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资不资之间

      世界在变化———

      一天晚上在咖啡馆里和一个女孩聊天,她装得有点意识流的样子,和我大谈库布里克的艺术电影和村上春树那挪威的森林,然后在话语里时不时加一两个英文单词。

      最后她自我嘲解道:我就是一个“小资”。

      我对“小资”这个词还不是太适应,并感慨这世界变化快。我记得以前高中学课文的时候讲某某是个小资产阶级,就是讲他的思想觉悟不高,是**雪月,没有达到无产阶级的高度。

      因此在四十几年的时间内我们只知道鲁迅和赵树理,而很少有人提及梁实秋同张爱玲。

      文学如散文(区别于杂文、随感之类)真的更容易小资。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中学语言课本里的几篇名文。《荷塘月色》《背影》《故都的秋》,它们都难脱小资的干系。这对有志于做个文学青年的中学生们来说,实在是影响莫大。

      小资所以是小资就是因为他有这个尾巴———情调,整日玩味自己的小悲哀,扑到谁肩上都能痛哭一晚。或者能从一句话、一朵花、一个微笑里看出真理。它忌讳马桶和内脏或者其他一切肮脏杂烩的东西,所以它拒绝了大半个生活,所以它小资。

      小不小资不能从体裁确定,甚至也不能从文字确定。文字从作者出发永不回头,而小资却是只在写的人身旁上下舞动。

      可你没法不小资,不小资如鲁迅也曾用“独鹤于飞”之类的东西来标记他的书,所谓雅人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小资。

      小资另外一种抛头露面的解释叫“媚俗”,这两个概念肯定相干。但媚俗被《恶俗》说的太古怪,我没看懂,别的人又引的太确定,媚俗的说法好像是叫过度诠释。

      那是一个令人心惊胆寒的说法,不相信概念可以夺取性命的人士不妨一试如此指谪。但这个俗已然被精炼到高尚地步,甚至与社会文明递进合拍,即:我不小资,但我又不能不小资。

      一个正在发生的悖论。

      想明白了,“小资”其实就是一种向往的过程,一种“资”“不资”之间顺理成章的幻想同过渡。像那个意识流的女生一样,顺利摆脱了“不资”年代,正要满怀理想向“资”进发,虽然对这个字的具体含义仍不甚了了。

      不了就不了,谁让是过渡。

      后来就经常听到自我标榜有品位的青年男女对我说:我是个特别小资情调的人。满脸的洋洋得意,那自豪感就如60年代说自己是贫农、80年代人说个体户。

      为“小资”自豪也挺好,至少和世界接轨(不像当年为贫农自豪),地球那边的人们不也喝着Dre马提尼聊库布里克镜头美学对人类心理活动与社会活动的结合所表达出后现代电影理念的意义及其检讨吗(呵呵,什么意思)?